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西安遗迹分布地图***图片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西安遗迹分布地图***图片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西安市确定了汉长安城未央宫申遗项目的拆迁安置工作方案,未央宫遗址区内9个村将于月底启动搬迁安置,分别是周河湾村、天禄村、卢家口村、西马寨村、东南马寨村、大刘寨村、东张村、东叶寨村、西叶寨村。
位于朱雀门街之东从北第三坊,此坊西界朱雀门大街,东界安上门街,南邻光福坊,北邻开化坊,坊址在今西安城南友谊西路小雁塔一带。
安仁坊本名安民坊,永徽元年(公元650年)改称为安仁坊。
主要建筑
中央有东西横街,开东西两坊门,无南北坊门。
坊中东南隅,有宁王宪之外祖刘延景宅,西南隅有薛王业之舅王昕宅,“皆是亲王外家,甲第并列,京城美之”。
坊内还有玄宗女万春公主宅、殿中监章仇兼琼宅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元载宅、太子宾客燕国公于頔宅、武昌军节度使元稹宅及岐国公杜佑宅等。
坊之西北隅,有荐福寺浮图院,中建十五层佛塔,俗称小雁塔。塔院门北开,正与开化坊寺门隔街相对。
相传此地原为为周文王、周武王和周公墓冢所在地,因而得名:冢仁村。西周宣王大将尹吉甫因战功显赫,死后葬周文王、周武王墓旁。所以本村又被称为:尹村。长安方音尹,读为仁,谐音为仁村。清嘉庆《长安县志》记为东、西仁村。
河姆渡遗址.和半坡遗址.
相同点:都为距今六七千年的人类遗址;都有农具和农产品.
不同之处:河姆渡遗址以稻作农业为主,半坡遗址以粟作农业为主;河姆渡农具为骨制,半坡的农具为石制.
1***3年西安发现了商代冶铜作坊及村落遗址,该遗址位于西安市白鹿原孟村镇怀珍坊。1987年10月进行了科学试掘,试掘面积282平方米。出土有冶铜炉灶、木炭、铜饼、铜刀、铜锯、铜戈、卜骨、面刀、石锄、骨锄、骨椎等大量文物。
陶器有夹砂灰陶、泥质灰陶、泥质黑陶三种。夹沙灰陶占多数,黑陶较少,制法多为轮制,也有模制及手工制作者。
纹饰以粗绳纹为主,有圆圈纹、同心纹、涡纹、麻点纹、蓝纹,指甲纹较少,有两件饕餮纹。器形有:鬲、斝、鼎、盆、缸、瓮、碗、豆、簋及大口尊等。经过科学试掘证明系商代早期冶铜作坊及村落遗址。
比如西安的小雁塔,建于唐景龙年间,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。
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年间(707年—710年),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、佛图等而建。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荐福寺的一部分,不过塔院并不在当时的荐福寺内,而是与寺门相对。塔院位于安仁坊,与位于开化坊的荐福寺门隔街相望。唐末战乱,荐福寺屡遭破坏,寺院毁废,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。
宋哲宗元祐年间(1086年—1094年)的文献记载,当时的荐福寺已从最初的开化坊迁入了安仁坊的塔院内,与小雁塔成为整体。宋徽宗政和六年(1116年),一位自称“山谷迂叟”的信士发愿修缮小雁塔,将风化严重的塔檐、塔角修好,以白土粉饰,至今塔身可见白土粉刷的痕迹。
明、清两朝对荐福寺和小雁塔进行过多次修缮。明代曾有五次大规模的整修,基本上保留先有的格局。明宣宗宣德元年(1426年),陕西西宁卫弘觉寺番僧勺思吉蒙钦锡度牒,到荐福寺住坐,见这里殿堂荒废,遂发愿重修。明英宗正统十四年(1449年)大修竣工后,向朝廷乞赐寺名。“敕赐荐福寺”匾额就是明英宗的御笔。明宪宗成化末年(1487年),西安地区发生地震,小雁塔的塔身震裂。后来重修时在塔的底部砌了一层包砖,但没有修复塔身的裂缝(至1965年经过一次整修,才修复了地震震裂的裂缝)。小雁塔原有15层,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(1556年),遇到华县大地震时塔顶两层被震毁,现存13层。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西安遗迹分布地图***图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西安遗迹分布地图***图片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kansascityrockband.com/post/106529.html